自古以来,基本上打苏联或者俄罗斯的最后都失败了,我觉得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太冷了,国家领土太大了,资源太多了,战斗名族虽然当时很稀烂,但是真要觉醒了,跟任何国家都耗的起,何况一个小小的德国。
二战后期苏联的坦克产量可不是小小的德国能比的,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和喀秋莎火箭炮组成的炮海,德国根本扛不住。
苏联后期产能恢复了起来,就是拿坦克跟德国耗,德国绝对是耗不过的。
所以,二战时期德国失败了,拿破仑时期也失败了。
希特勒没有吸取拿破仑失败的教训,在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国家之后,选择进攻苏联。
希特勒选择进攻的时机很好,夏天打苏联,天气很好,苏联当时国内也是一团糟,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战争拖到了寒冷的冬天,希特勒没有下令德军回国或者撤退,一切就变了。
没有多少人能忍受俄罗斯的寒冷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这是二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的话,苏联会不会主动进攻德国呢?
我觉得肯定会,苏联当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从当初和德国瓜分波兰之后,就可以看出苏联当时也有想要扩张领土的意思,所以德国和苏联必有一战。
问题是谁先打,怎么打的问题。
当时的实力是,德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苏联的军事力量不强,苏联虽然知道自己军事能力不如德国,但是苏联也想征服欧洲其他国家,德国从理论上来讲是是打得过苏联的,苏联虽然打不过德国而且也不会主动打德国,但是苏联自保是完全没问题的。
苏联不会坐视一个强大的德国崛起,只有有机会苏联会毫不犹豫的主动进攻德国!
1940年5月10日,就在法国、英国还在为如何逼迫德国放弃占领波兰之时,德国这头狮子猛然转头扑向了2者,一时间整个西欧枪声、炮声响成了一片。
在德国进攻之前,英法其实很早就设置了预防设施,英国组建了数十万的远征军,囤积在比利时、荷兰一线严阵以待,法国则依靠一战经验,构建了自己口中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遇到了希特勒这个胆子大上天的“赌徒”。在比利时、法国、德国交界的地方有个阿登山区,该地道路异常崎岖,理论上是难以支持大规模军事行动。
强行在该地行动,若防御方发现及时,仅用极少的部队,就可以让进攻方完全瘫痪,所以阿登山区,一度在德国、英法的指挥官眼里,是不能用之地。
德方认为风险大,英法想着德国没有这么“傻”。然而事实是德国真的有这么“傻”,德国几乎将全部装甲部队,集中在阿登山区突防,作为进攻法国的主攻方向。比利时、马奇诺防线防线仅进行适度的佯攻。
由于未能料到德国真的要冒险翻越阿登山区,英法在该地几乎没有主力部队,跑出山区的德国装甲部队,立马就是一马平川的平推进法国腹地。
如此一来英法构建的防御体系瞬间坍塌,突入法国腹地的德国主力,消灭了在边境线布防的英法部队的几乎所有后勤。
1940年5月26日英国人为保证主力不被歼灭,集中举国之力在敦刻尔克进行大撤退,事后统计撤走了32.4万人,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至此整个西欧都落入德国之手。
至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德国若继续转身不进攻苏联,可不可完成一统欧洲的“妄想”。我的观点是绝对不可能,最少有2方势力不会坐视不管。
第一个是苏联,虽然它在二战中是被动参与战争的受害者,但是从后期揭秘的档案可知,苏联人这个被动中带着一丝丝的主动情绪。
1993年初一个叫丹尼洛夫的俄罗斯上校,发布了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完整的战争计划,揭露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大雷雨计划,且这个计划还得到了最高领袖斯大林的批准。
该计划基于的认知是,德国在进攻法国之后,就算不像一战一样陷入僵持,也会元气大伤,毕竟法国可是号称欧洲陆军最强国,而这无疑是苏联趁火打劫的好时机。
至于如何“打劫”?苏联会集中约152个师,准备在1941年7月对德国东线全面进攻,最少会吃下整个波兰。且为了在华沙阅兵,6月10日苏联还组建了波兰人的红军。但遗憾的是德国人在1941年6月22日抢先进攻了, 且因为未能料到对手会先攻,苏联在战争前期一度全面崩溃。
相当一部分人以为,苏军应该不会主动进攻德军。苏军的作战思想实际上是在德军入侵后立即展开反攻,也就是所谓的“进攻性防御”思想,而不是“防御性进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线德军老兵的回忆录中描述了,在“巴巴罗萨”行动时,苏军的部署十分反常,军队过于靠近边界等现象的原因。事实上是苏军低效的指挥系统把自己玩崩了,所以才有了“巴巴罗萨”行动中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局面。但是,“大雷雨计划”的说法只是源自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份手稿,充其量也就只有一个孤证,并不能证明什么。另外,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军的惨败已经使斯大林充分认识到了苏军的战斗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水准,要想横扫大半个欧洲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何况要对付的是经验丰富战斗力爆棚的德军对手(至少在1941年不是)。类似“大雷雨”的计划至少要在1943年苏军重建军官团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也有人认为,苏联不会坐视一个强大的德国崛起,只有有机会苏联会毫不犹豫的主动进攻德国!具体的证据有如下几个:首先在德国1939年闪击波兰后,全新的闪击战战术震惊了全世界,而后在法国战役中更是将闪击战进一步发扬光大。苏联也开始效仿德军组建拥有大量坦克的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编制兵力1.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04辆。这种编制完全是为了进攻作战而准备的。同时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坦克生产,而坦克就是最典型的进攻性武器装备,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就提到苏联拥有近24000辆坦克,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轻型坦克,新式的T-34坦克数量很少,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坦克难道是为了防御?从苏军在1941年的兵力部署上也可以得到一些佐证,当时苏军一半的兵力都部署在西部边境,尤其是新组建的机械化军,但是在西部的苏军主力又在离国境线较远的地方部署,所以难以确定苏军到底是要进攻还是防御。不过当时德军将领曼施坦因的分析较为合理,即苏军的战略部署处于一种介于进攻和防御的并存的姿态,既保持防御的姿态,又随时可以迅速转入进攻。
从苏军的部署上和组建装甲兵团以及更新现代化装备的情况来看,1941年的苏军显然是为了将来的大战做准备,苏联可以确定未来和德国必有一战。不过苏军主动发起进攻要实现两个可能之后,一是苏军实力已经增长到绝对的优势,如此即使没有外部的动因,也会发起进攻;二是英国(当然这时候还没办法确定美国是否会参战)进攻德国。也应该看到,苏联对德国的作战很大可能会是一个败笔,如果假设苏联人在1941年主动发起进攻,苏德边境的德军肯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德军装甲部队和空军已经被拖在西线和英军的作战中,部署在波兰的德军很可能被苏军分割包围。苏军由于装备上的劣势,坦克大都是老旧型号,所以苏军会付出较大代价。如果部分德军能够撤退到并占领原有德波边境上的筑垒地区,或许能够遏制苏军的进攻,并且将西线的德军主力东调回援,那样,苏军可能就会陷入被动。
如果苏军能够抢在德军之前突破原德波边境,那么苏军还是有可能一路打到奥德河,甚至发动向柏林的进攻。但是此时德国并不像后来那样已经没有了战略上空间,战争并不会因为柏林的得失而终止,还会继续打下去,往下的连锁反应就不好说了。但是由于苏联先于德国动手,世界各国的外交问题就会变得难以预测了。可是历史不能假设,苏联主动进攻德国在军事上还是具备一定可能性的。历史不能假设,所以这种讨论只不过是一种架空的推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