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云南咖啡事件最近闹得沸沸扬扬啊,简单叙述一下阿里巴巴云南咖啡事件。
2020年,阿里巴巴以扶贫为由,和云南省农业厅建立了农产品孔雀码的合作项目,主要是防止伪造,窜货的发生。
作为一家国际巨头,和当地政府保持了很好的政企关系,自然是很常规的操作,就这样一来一去,阿里自以为和省农业厅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恰好这次咖啡属于农产品的一种,归农业厅管,阿里就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垄断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咱这不是在农业布局了很久了么,而且背后还有政府的背书,是时候该收网了。
阿里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相关企业,所以必须有个专业协会来配合自己,这样操作起来就方便很多。
鉴于阿里巴巴认为自己是一家技术高新企业,又自以为代表了政府的声音,甚至还有国际巨头的支持,更何况连标准协议都起草好了,只要“下属”协会配合盖章就行了。
2020年12月2号,一场咖啡产业发展的会议在昆明召开,雀巢,阿里,云南各咖啡企业都参与了会议。
会后,阿里巴巴未经云南省咖啡协会同意,私自起草了“关于规范提升云南生产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质量的倡议”,并要求协会盖章后回函。
由于雀巢这种国际大厂采购咖啡豆的时候都是从阿里这个口子走的,所以这个协议的内容无非是让云南的咖啡厂家遵守一些标准,让其成为阿里咖啡供应链上的一环,做好最底层的供货就可以了,一方面可以掌控质量,另一方面也好获取更高的利润。
没想到这份倡议引起云南咖啡协会和相关企业的强烈反弹,措辞相当严厉。
原本是很常规的操作,没想到反弹如此激烈。
这件事的爆发,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
12月31日,一个名为“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的组织,在云南召开了一个媒体见面会,专门讨论“关于阿里巴巴替云南省咖啡行业起草倡议公函的回复”。
媒体见面会现场
会上,该协会“怼”了阿里巴巴的公函,称有些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并发文从5个方面回答了阿里巴巴,言辞激烈。
简单回溯下双方的矛盾:起因在12月2日,云南昆明召开了一个关于咖啡产业发展的会议,据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功勤介绍:“雀巢公司代表、阿里巴巴代表、雀巢农艺服务部代表及部分云南咖啡企业参与会议。”
会后,阿里巴巴致函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并代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起草了“关于规范提升云南生产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质量的倡议”,要协会盖章后回函。
但该协会被激怒了,“云南咖啡违反了哪条国家标准?标准和证据到底是什么?到底该由谁来制定标准?”
回复文中有句话被网友关注到:“我们很是费解,甚至认为阿里巴巴所提的这份倡议,不一定是贵方的本意”——表面上在回复阿里,其实隐隐有矛头对准一些国际咖啡巨头的意味。
这件事经过云南信息报、云南信息港等媒体的报道,在微博上,搜狐新闻、虎嗅网的转发,事件迅速发酵,变成了“阿里巴巴要云南咖啡改标准”、“阿里为什么要和雀巢联手”等关键词。
网友的看法也很多元,有大量网友质疑阿里此举的动机,或剑指国际咖啡巨头。
也有人认为:不同咖啡经营者之间的观念也千差万别。国家标准是企业食安的底线,实际经营中,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是很正常的,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在这么做。
《一点都到家》剧照
也不乏网友调侃,这是《一点都到家》的剧情照进了现实。
双方各执一词,梳理过程,我和网友都有一些疑问:
这件事,到底谁动了谁的蛋糕?
这件事情还有一个大背景,是精品速溶这两年在线上爆发,势头突飞猛进,一度超过了雀巢。
1、阿里起草这份倡议,真实动机是什么?
阿里旗下的天猫作为平台方,曾长期开展“守味云南咖啡”活动,联动20+咖啡品牌在线为云南咖啡助力,还和云南省商务厅成立云咖直播中心,连线云南省保山市商务局副局长助阵聚划算直播间。在云南咖啡扶贫等方面,做过大量的公益活动。
天猫曾长期开展“守味云南咖啡”活动
有行业人士认为,近几年精品速溶大红大紫,精品速溶相比于普通速溶,同等销量的情况下,GMV(成交总额)高出好几倍。
而在淘宝搜索速溶咖啡,按照销量排名,TOP10中,有3家都是云南咖啡,以销量第一的宵雅天猫旗舰店为例,其产品57.9元,160杯,单杯成本不到五毛。
主打消费升级的天猫,自然希望云南速溶咖啡能够提升标准,以更高的品质,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云南咖啡,图片来自百度
2、阿里的倡议函到底怎么说的?
为了解阿里倡议函的内容,我在网上多渠道搜索“关于规范提升云南生产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质量的倡议”原件,却没搜到只言片语,协会也没有对外发布。找云南方面的从业者进行多方打听,均表示没有见到过这个倡议函。
其实如果协会真的认为倡议函有不合理之处,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广泛讨论,让咖农、大小咖啡品牌、消费者、平台,都参与其中。
3、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在采访中,咨询了几位在云南咖啡领域从业近10年的行业人士,大家均对“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以及会长都比较陌生,也未接收过相关帮助。
在云南产区,咖农归咖农,协会归协会,商家归商家。图片来自百度
有人认为,在云南产区,其实咖农归咖农,协会归协会,商家归商家,大家的联系其实并不紧密,但近几年云南咖啡势头正在上升,无论大小咖啡品牌、平台、协会,各方势力都想在其中能占据主导权。
事实上,一个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关于标准的争议,其实也很正常,并没有必要太上岗上线。
云南咖啡,到底该不该提升标准?
先来说云南咖啡的现状。
首先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个咖啡产区各⾃具有不同的⼩微环境,是有种出好咖啡的先天优势。
云南产区有种出好咖啡的先天优势,图片来自百度
云南的咖啡种植和生产,起始于商业统豆,最近5年开始了极为艰难的精品化转型,云南咖啡也被全球知名品牌看中,中国味道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但现实是,目前整个产区精品化率不足5%。
实际上,提升咖啡标准的工作,云南从未停止,不论是引进更好的树种、改良种植方式,还是优化采摘方式、升级处理方式,云南咖啡一直在尝试改变。
既然提升标准是必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知乎上,关于阿里和云南咖啡事件,来自知乎大神王子君的一篇回答,已经获赞过万。
截图自知乎
在王子君看来,“云南咖啡的问题,一是没有集约化管理,导致分散的种植户无法应对市场周期波动,极易被一次资金链断链拖垮;
二是长期缺乏标准及深加工,因此产品在定价权上极为被动,基本沦为原材料供应地,无法建立品牌,更没有能力与采购商(例如雀巢)进行谈判。”
发展到今天,云南咖啡需要的不是爆卖,而是深耕。从咖农的长远生计看,不管是各种网红主播卖空,还是电影推动,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薇娅在直播间卖云南咖啡
相比于有百年,甚至更长种植历史的巴西、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等产区,云南咖啡如果从1989年开始算起,也不过区区30年发展史,而精品化之路不足5年。
对云南来说,缺乏消费者认知、树种单一、卡蒂姆抗病性减弱、人工成本高、机械化采收难度高、缺乏统一的分级标准、小散户多稳定性差,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云南咖啡粗加工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咖啡质量的标准,肯定是需要提升的 ,但这事还得慢慢来。
如果一个标准,能真正推动云南咖啡的进步,让更多的咖农收益、让消费体验变好,是谁制定的并不重要。
任何商家、平台或者组织,都不应为了一时利益,选择拔苗助长或固步自封。